人物简介:
姚磊,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系,2004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师从倪晋仁教授。他学习优异,成绩排名专业第一,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国内引用率最高的学术期刊,参与完成的国家863项目“北京市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课题,得到国家部委与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他历任班长、会长、部长、学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院研究生会主席,参与了中国最大的环境教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创建和实施。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光华奖学金、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科研奖等诸多项奖励。
在很多人眼里,博士生也许只是“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丰硕”的“高知”团体,而在导师倪晋仁教授眼中,姚磊是个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他活跃在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活动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学院的篮球、排球、乒乓球队中,他也是主力……如此一位全能型人才!这是采访中,姚磊给我们最深的印象。
主动成长的全能干部
谈到姚磊综合而全面的个人才能,得从他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说起:本科时先后做过班长、会长、部长、学生会主席,研究生阶段又成为了博士生班党支部书记以及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姚磊微笑着与我们分享他做学生工作的经历,他说:“做学生工作是一段自我成长的过程。”
确实,这是一个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羞涩迈向自信的过程。其实,刚进大学校园的姚磊,只是一个不善言辞的普通男生,不过追求进步的他还是参加了当时学生干部的竞选活动。初选、复选,他都顺利地通过了,但在最后一轮10进8的环节中,因为羞涩与不善言辞,他很遗憾地被淘汰了。
“从此以后,我就有意识地主动练习表达自己。”于是,和同学、朋友、老师的对话不再仅仅是聊天,而是一次主动传递自己思想的机会。一年多以后,姚磊再次走上竞选的演讲台。这一次,他不知不觉中一口气说了很多。“姚磊,你讲得真好!”老师、同学连连称赞他精彩的讲演,姚磊笑了,不仅因为别人的赞美,更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喜悦。
从不善言辞到学会精辟地表达思想,只是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一小段,姚磊的优秀学生干部的道路继续向前铺展着……
读研究生后,姚磊继续担任学生干部。不过这次他身份变了,成为了博士生班的党支部书记,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群体、新的环境。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博士生党员的特殊性:兼具高端知识与先进思想的研究生党员——具有巨大社会影响潜力的一个群体。
抱着“走出校园、奉献社会”的理念,姚磊带领着支部同学,来到社区、中小学和农村,利用自身的环境科学知识,向社区居民们传播先进的环保思想与理念。有一次,姚磊和支部的党员们前往东城区九道湾社区,向居民们宣传废旧电池回收知识,一个月后社区来回访,让姚磊没有想到的是,居民们竟然拎来了他们一个月里回收来的几大口袋废旧电池。“当时,我真是很感动!”此刻,他感到自己承担起了一个博士生学生干部对于社会的责任。姚磊在进步,支部也在成长,在他的带领下,支部在2006年获得了“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的荣誉。
在过去的一年里,姚磊扮演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的角色。期间,他参与筹划了 “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的项目申请策划书,经过连续数月的反复修改,该项目获得了“丰田环保奖”的特等奖并获得了100万元的奖励。“我们在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环境教育基地的筹建和运行工作,初衷就是希望以北大为基地,依靠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把环境保护的种子撒到全国的各个角落。”
今年6月5日,姚磊带领研会同学成功举办了“6•5环境论坛”,这也是他在学院研会主席职位上的最后一项工作。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在上面,努力把自己和论坛做到最好。最终,他做到了。“在当天活动的ngo分论坛上,来自校内外的老师和同学爆满全场,因为当时实在没有座位,当时出席论坛的院长就索性坐在地上看了起来。”说到这一场景,姚磊十分感动。姚磊说,能够在研会主席的任期里,以成功申请“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与举办“6•5环境论坛”作为压轴工作,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再有一年,姚磊就将结束他的学生时代,也将告别自己从未间断过的学生工作。回味学生时代的这个历程,姚磊笑了笑说:“学生工作教会了我很多,它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注重实效的科研人才
投身学生工作的同时,姚磊从不放松自己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科研,他说,作为博士生,学术科研永远是“第一位”,学生工作是锦上添花。当我们了解到姚磊在研究生阶段平均分达到92的高分,还完成了国家863“北京市城市河流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的时候,不禁问起这位全能型人才如何能做到两者兼顾。姚磊的答案是“提高效率”。
“因为,做学生工作肯定会耽误学习和科研上的一些时间,既然耽误了,那就逼迫自己在有限的学术时间里提高效率吧。”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呢?“从寻找学生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共同点中寻找提高效率的奥秘。”说完,姚磊神秘地笑了。
在姚磊看来,做学生工作,需要有大局观,要看到面而不仅仅是点,这样才能有节奏、有效率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学问,其实也遵循这一规律,需要对研究领域的知识框架有整体的把握,带着这种统摄全局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关于用大局观指导科研,姚磊深有体验。他在做“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开发与应用”博士论文初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很有限,他只能按文献里有限的报道去摸索。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等待着他的是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失败——研究似乎陷入了绝境。“不过,最后我还是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经过长时间的思索,他逐渐对这个新的研究领域有了新认识——不能一味地关注细节,而要抓大处,找出共通点。于是,他带着这种大局观再次回到文献中,提炼其中的精华,此后,又用新方法进行了实验。这一次,他成功了!
这一次的成功,让姚磊的研究在陷入枯冬之后迎来了新春。姚磊说,如果该技术能够成功应用,就意味着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一次巨大变革,可以大大缩短污水处理的周期并有效削减成本,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能因为学工程的缘故,我做科研时,尤其看重应用性和创新性,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真正为环境事业带来一些新的、有意义的改变,做学问如此,做学生工作如此,做其他事亦然。” 现在,在导师的指导下,他正与研究团队向着这个目标迈进。
永不停息的思索达人
在学生工作和学术研究上卓有成果的姚磊,在平常的生活中却经常“发呆”。当姚磊提及自己爱发呆时,我们不禁意外——这个全能型人才也有“笨拙”的一面?
原来,姚磊所谓的“发呆”是说他喜欢思索,喜欢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正是因为喜欢思索,姚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智慧。
思索是姚磊永不停息的“现在进行时”。他做学生干部喜欢思索,思索不同群体的同学有着怎样的需求,思索学生干部该如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在的服务。姚磊做学问也不停地思索,思索如何突破以往实验的极限,做出实用性强、创新性大的成果。思索成了姚磊做事前必做的功课,他会想到各种可能的结果,然后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做这件事情。“如果选择做了,就要做好。”选择前,姚磊会透彻地思考,果断选择后,就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做扎实。这是姚磊做事的风格,也是他为人的态度。
其实,思索的目的还在于让自己学到新的东西。姚磊说,他喜欢看人物访谈节目,因为每个主人公都有成功的道理,能为自己提供鲜活的学习材料。在姚磊眼中,不仅成功人士值得学习,师弟师妹们也是他学习的对象。姚磊说他总能看到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优点,然后尽力去学习。喜欢思考造就了他这种品质。只有细心观察、慢慢体味,才能发现周围人的闪光点,才能采撷他人头脑中的光芒,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闪亮。
姚磊也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他常思考这几年在校园里都收获到了什么。姚磊说,他最大的收获便是在导师、同学的帮助下,得到了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总结、发现、创新的、严谨务实的思维方式,这是研究生必备的应对学术和社会要求的素质。“一个博士生辛苦奋斗三年五载,如果最后只是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掌握了一些以前不曾掌握的技能,那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在姚磊看来,相对于学会某些知识或掌握某种技术,能够相伴终身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这是永不凋谢的综合能力。
面对日益迫近的毕业,姚磊也时常思考自己的未来。他说:“就业是人生的重大选择,但不管选择做什么,这几年得到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能用到,所以我不惧怕选择,也不后悔已做的选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此刻,姚磊又笑了,他的笑透出对研究生充实生活的欣慰,也展示出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文/陈雨露、尹梓奇)
编辑:知秋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