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必将在新征程上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围绕如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
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及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发展拥有诸多新的有利条件,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集中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新发展理念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确立了全面、正确的指导原则,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是“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既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出发,又极具世界眼光和前瞻性,明确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导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奋斗目标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据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时期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在发展主题上,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由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所决定的,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优化提质,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同时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无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都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在发展主线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发展、稳中有进态势,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而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即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使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金融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比例关系趋于合理,适应需求升级变化的需要,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在路径选择上,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也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的内在要求。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着力降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改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供给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
在发展战略上,在重要领域实施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等。要在自主创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农村、区域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明确各自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我们要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切实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中去。
更加积极有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着力点。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分区域推进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以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为抓手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行动。下一步,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自的具体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以及责任主体和推进方式,健全实施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在制定实施国家级专项规划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时要充分体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加强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目标、总体布局、重大工程等方面衔接,推动专项规划从“条”上进行深化、区域规划和地方规划从“块”上予以细化、空间规划从“地”上加以落实。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以及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确保如期完成“十四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整体,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发展关系,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突出重点,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鼓励、保护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举国群策群力、上下联动互动的生动局面。
(执笔:王昌林)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