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体育馆:“中国脊”顶起“乒乓球”-凯发k8一触即发

| |

北京大学体育馆:“中国脊”顶起“乒乓球”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赛馆、中国夺金重地——北京大学体育馆,于近日竣工。本月,将首度迎来“好运北京”乒乓球测试赛。奥运乒乓球馆坐落于北京大学东南角、美丽的未名湖畔。俯视建筑,顶部两条旋转的屋脊象征着乒乓球流畅的运动弧线,烘托起中心的玻璃球壳——宛如一颗蓄势待发的乒乓球。据北大基建工程部部长莫元彬介绍,北京大学体育馆是奥运历史上首座专门为乒乓球比赛而建的体育馆;也是与鸟巢有异曲同工之妙,屋盖结构体系极其复杂的一个奥运场馆,赛后,它将成为北大师生以及市民都可参与健身的综合体育馆。

双层门管住风流动

亮点:细节设计体贴乒乓球比赛需要

记者:每一个奥运场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乒乓球馆最关注什么“指标”?

莫元彬:北大体育馆是奥运历史上首座乒乓球比赛的专用体育馆;以往乒乓球赛馆都是在临时建筑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的,大多与其他球类比赛一室进行。

乒乓球体积小、重量轻,比赛时,一点点风都有可能改变球的走向。因此,通风风速成为场馆严格控制的指标,风速不超过0.2米/秒。这个标准是参考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做法,在比赛场地正中悬挂一条垂线,乒乓球从垂线上端自由下落时应该不发生偏移。

你可以看到,每个观众席座位下都有一个通风口。这些风口的风速都小于0.5米/秒,在座位处形成置换通风的效果。打个比方说,水龙头里的水先放到池子里,再从池子里慢慢流出来,就能减速水流。我们的通风口内部也有类似的装置,叫“静压箱”,通过空调管把风送到静压箱再出来,风速就减慢了。

此外,我们还巧妙地设置了双层门。不像有些对风速要求不高的场馆,直接把门设成通风道,我们用双层门避开了通风。外面的门打开后,人进来,门关上,再开第二道门,就不会有风的流动。每两个门之间大约有2至3米的距离。

记者:不同赛事场馆的灯光各有讲究,乒乓球馆是如何设置灯光的?

莫元彬:乒乓球是“小球”,比赛时运动员的眼光全神贯注在一点上,视线一点都不可被干扰。打灯时,光线聚集在赛场中央,观众席的灯光尽可能昏暗下来,配合灰色金属漆的背景颜色,这样的暗色调背景就不会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

还有一个难点是,灯光设置要随着“8-4-2”的球台数量变化而调整照明方案。最开始,中央场地可布置8张乒乓球台,随着比赛进程逐渐减少球台数量,到决赛时,场地中只剩下两张球台。灯光设置要跟着球台的减少而变化。比如8张台子时,开多少灯,开哪些灯,都是什么角度。4张台子时又是什么灯光方案。到决赛时剩两张台子,事先搭建好的临时看台会安装到赛场,到时候,智能照明系统会将临时看台处的灯光调暗,最终整个场馆的焦点要集中在决赛球台上。经过测试,目前我们的灯光设置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

钢结构扭出“中国脊”

亮点:结构设计与鸟巢异曲同工

记者:乒乓球馆第一眼就能看到屋脊的独特设计,看上去独具心思。

莫元彬:这个屋盖称作“中国脊”,这个名字可说符合了北大百年学府民主科学的精神,也蕴涵了乒乓球是“国球”的意义。旋转的屋脊象征着乒乓球运动的速度、力量和旋转。

这个屋盖的设计与鸟巢异曲同工,都是将钢结构扭曲出角度,以建筑结构本身呈现建筑造型,可说是所有北京奥运场馆中,除了鸟巢外结构最难的一个了。屋盖为弦支网壳钢结构,跨度为64米,屋面为双曲面。难就难在,屋盖的任何一点标高都不一样,施工难度非常大,在焊缝焊接、空中对接等方面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可说是连拉带拽地托起了“乒乓球”。金属屋面做了两层防水和保温,同时有防雨水消声处理。玻璃球顶不仅在设计上漂亮,还能起到自然采光的作用。

记者:除了复杂结构设计,为了保护紧邻的文物建筑治贝子园也花费了很大功夫?

莫元彬:北大可以开工建设的空地不多,我们定下这片地方建馆后,就面临着施工场地狭小、结构复杂的困难。乒乓球馆西侧紧邻着一组四合院保护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治贝子园”,园里有6株古树,包括马尾松、白皮松、侧柏、国槐,最老的一棵白皮松已经100多岁了。

为了这6株古树和整体古建,我们选址设计时整体布局向东退让,避开了文物及古树,后来为了古树的生长空间,整体建筑再次比原来规划的往南移了3米。这样,地下所有预先埋好的管道也随着场馆两次“搬家”拐弯。怕古树根部的水分流失,我们在施工时还特别在古树与建筑之间的地下修建了防水隔层。

 

编辑:商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