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4部专著,其中64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哲学(宗教学)系丰子义教授的著作《当代文化发展的理论审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09)“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的最终成果,被列入“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课题主持人是丰子义,参加编写者有仰海峰、张梧、郗戈等。
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从当今时代的文化现实出发,对文化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予以理论上的分析与审视,以反映和揭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进而提出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些相应对策。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由四部分共十二章组成。
第一部分是1—4章,主要阐述当代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势。当今时代是全球时代、网络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当代文化发展具有如下总体特征:一是文化发展的交融化;二是文化驱动的资本化;三是文化发展的差异化;四是文化产业的个性化;五是文化风险的集聚化。由文化矛盾所决定,当代文化发展正在呈现出这样的发展趋势:从“顺应现代性”转向“重建现代性”、从物质主义转向后物质主义、从“ 互联网”转向“互联网 ”、从形而上学转向生活世界。
第二部分是4—6章,从不同层面阐述文化发展的动向与态势。在日常心理层面,当代文化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心理层次,潜移默化发挥作用;在大众文化层面,大众文化是文化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创新活力的当代形态,因而大众文化是构建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理论思潮层面,出现了多元激荡的总体态势,日益走向交流交融交锋,客观上要求交流互鉴,凝聚共识。
第三部分是6—10章,具体论述文化发展机制的当代转换。首先,文化消费日益驱动文化生产,文化生产与消费日趋一体化。其次,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承创新的纵向转换以横向转换为中介。再次,新媒体技术颠倒了文化传播交流的主客体关系,受众即主体,媒介即信息,传播即创造。最后,多元分化“众声喧哗”的共存格局,激发了文化整合的巨大需求。
第四部分是11—12章,主要探讨文化强国的应对策略。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从文化大国迈向文化强国,将中国道路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我国文化优势。文化强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需要多管齐下,重点是需要抓好这些基本环节:一是必须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文化认同;四是确保文化安全;五是使文化“走出去”;六是加强文化治理。
作者简介:
丰子义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曾任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选等,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之一。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全球化理论等,近年来重点研究与中国发展直接相关的发展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人学。主要著作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代化进程的矛盾与探求》《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等10多部。译著有《新发展观》《文明与社会理论》《权力社会学》等。发表论文280余篇。研究成果曾先后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四届、第六届、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专题链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