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至11日,“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百场纪念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由讲座、雅集、演出、后台探秘、研讨会等组成,兼顾学术性与体验性,融艺术欣赏与互动交流于一体,让师生观众再度立体感受昆曲这一非遗明珠的艺术魅力。
11日下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党委统战部部长宁琦会见出席嘉宾。宁琦对北方昆曲剧院长期坚持在北大传播昆曲非遗艺术、繁荣校园文化表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北昆进北大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更为昆曲艺术培养了高素质的观众群体。宁琦希望双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创新合作形式,不断深化友谊。北京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马文介绍了北京市文化演出行业发展情况,希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能通过北大增强辐射力度,推动文化建设与繁荣发展。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党总支书记孙明磊表示,北大舞台对北昆有着重要意义,北大高品质赏昆氛围不断促进院团提升艺术水平,北昆将继续携手北大,将更多昆曲作品与青年学子分享。
北大与北昆的友谊可追溯百年之久。2006年,讲堂与北昆共同推出“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以丰富的剧目展演为北大师生呈现了昆曲百花园的瑰丽多彩,17年来覆盖人数超过5万人次。
讲座、雅集:舞台之外的昆曲浸润
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讲座现场
11月2日晚,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曹颖在北大“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中,以“北方昆曲与北京大学的百年“情谊”——从北昆进北大百场演出说起”为题,为同学们讲述北昆建院发展历史与艺术特色。同学们在北昆与北大的深厚渊源中,深切感受到昆曲的文化魅力和新时代北大人对昆曲艺术珍视、传承的重要责任。
昆曲雅集现场
4日下午,结合百场纪念系列演出,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与国家一级演员邵峥以“昆曲六百年——昆曲里的爱情故事”为题,在未名湖鲁斯亭为同学们带来讲演结合的昆曲雅集。从生旦角色的讲解,到身形、唱腔的示范,再到讲解昆曲所蕴含的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与精神趣味,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东方美学的雅致与意趣。
三大经典剧目:舞台之上的昆曲之美
作为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百场纪念系列活动的重磅内容,9日晚,系列演出之98——《玉簪记》在李莹厅上演。10日、11日晚,系列演出之99——《西厢记》和之100——《牡丹亭》在观众厅上演。
《玉簪记》演出剧照
《西厢记》演出剧照
《牡丹亭》演出剧照
由魏春荣、邵峥领衔主演的《玉簪记》是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生旦对戏精彩细腻,情感层层递进。两位演员扮相俊美,配合默契,把陈妙常与潘必正对爱情的真挚向往和畏怯羞涩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北昆版《西厢记》由张媛媛、邵峥领衔主演,全剧从“倾心、联吟”到“抗辩、惜别”共分10场,剧情紧凑细腻,张生、崔莺莺、红娘形象塑造立体丰满、鲜活生动,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该系列第100场选择了对昆曲艺术极富意义的《牡丹亭》。魏春荣、邵峥再度担纲主演,呈现冲破桎梏、逾越生死的爱情经典。《牡丹亭》演出前,20位报名同学走进讲堂后台,跟随北方昆曲剧院业务总监曹文震观摩、探秘昆曲上妆、换装造型、舞台道具、乐队配置等,在真切的体验中感受昆曲的奥妙。
后台探秘活动
专家研讨:昆曲美育价值的再挖掘
研讨会现场
11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联合北方昆曲剧院及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北京大学基地,在讲堂共同主办“燕园昆韵,同声百年”北方昆曲剧院“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百场纪念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及其新时代实践工作研讨会。全国政协办公厅联络局京昆室办公室主任、二级巡视员张春霞与马文、杨凤一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由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主任马冬妮主持。
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原副主任、百周年纪念讲堂原主任刘寿安回忆了发起这一项目的初衷。杨凤一介绍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会专家们对北昆多年来坚持“经典剧目进北大”系列演出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该系列已成为艺术院团携手高校共同弘扬高雅艺术的合作典范。围绕好戏、名家、知音、舞台等方面,专家们就昆曲起源、昆曲与北大的深厚渊源、昆曲申遗故事,以及昆曲在当代北大校园的传播与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传承人、北方昆曲剧院原副院长丛兆桓,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北京昆曲研习社原主委、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启名;以及北京大学会议中心原主任范强,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北大附属中学艺术中心主任王冰,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陈为蓬,艺术教育中心教师、诗教基地办公室主任付桂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刘丰海等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北京市文旅局艺术处副处长刘元霞,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主任胡新龙、副主任张勇,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李鸿等参加相关活动。
专题链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