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先生(1914—1989)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期间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起,至1989年去世,王瑶先生在北大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整整37年,是北大当之无愧的“大先生”。今年是王瑶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文研馆·大先生”系列之《王瑶画传》出版为契机,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王瑶先生的纪念活动。5月7日,《王瑶画传》新书发布会暨“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和他的世界”专题展开幕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先期举行。6月11日,同名的王瑶先生学术纪念展在北京大学校史馆开幕。展览由北大文研院联合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校史馆、档案馆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旨在回顾王瑶先生的治学道路和人生历程,展示他在燕园的生活轨迹和学术成就。
展览现场
参加开幕式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常务副馆长王军,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羽中,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贺桂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夏红卫、总编辑汲传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瑶先生弟子钱理群、陈平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北京大学直属单位党委书记董晓华以及参加北大中文系“学人、学科与时代——纪念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北京市高校档案馆的代表等。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校史馆、档案馆馆长余浚主持。
余浚对出席开幕式的嘉宾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此次“魏晋风度与五四精神——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纪念展”富有北大特色,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同名展览各美其美,相互呼应,不失为一段佳话。
李敬泽致辞
李敬泽在致辞中表示,展览让我们看到了王瑶先生那一代学术前辈们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建构和拓展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卓著成就。这样的展览,对每一个以现当代文学为职业的人、每一个关切20世纪至今中国的精神发展的学人,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智识上的启迪。
贺桂梅致辞
贺桂梅着重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谈及王瑶先生的贡献和此次展览的意义。她认为,王瑶先生在学术上的独特风格可以概括为:贯通古今、综合文史、重视现代性和民族性。王瑶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在这样的时刻纪念王瑶先生,举办他的学术纪念展,回顾他走过的学术道路,总结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夏红卫致辞
夏红卫表示,王瑶先生的一生是对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的生动写照。在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北大文研院合作推出《王瑶画传》,不仅记录了王瑶先生独特的精神追求,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一名教师、一个北大人的“大先生”的精神。《王瑶画传》的出版和相关纪念活动的举行,将会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将“大先生”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形。
杨立华致辞
杨立华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策划筹办此次展览的缘起,并对各单位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谢。他将文研院参与的王瑶先生的系列纪念活动概括为“一本书,两个展览,一段视频”,并重点介绍了陈平原带领文研院团队与钱理群、温儒敏、赵园、王得后4位老师所录制的回忆王瑶先生的访谈视频。他表示,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宗旨的文研院,不仅有义务推动北大文科的学科建设,也应承担起展示整个中国文科发展面貌的责任,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到好的学术研究和好的学者。纪念王瑶先生的系列活动即是文研院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
陈平原致辞
陈平原作为王瑶先生的学生代表,对参与并且支持王瑶先生系列纪念活动的各单位表示感谢。他特别提到此次北大校史馆展览的用心之处,把窗外的风景带入展厅,把燕园作为布展的大背景。展厅里有3条布幔,内容分别是鲁迅、陶渊明、王瑶的人物形象及王瑶先生相关论著的手迹,既作为展览的分隔,也起到引导作用。展品中有王瑶先生参与“一二·九”运动被捕的报道,而展柜的窗外正是校园里的“三一八”遇难烈士纪念碑,两者遥相呼应。对王瑶先生书房的呈现,除了复制展出书房里长期悬挂的鲁迅《自嘲诗》和陶渊明画像之外,还播放着王瑶先生珍贵的原声,而窗景恰是校史馆外姿态优美的树木,似乎将王瑶先生带回了他长期生活和教书育人的燕园,充满巧思。
展览中还原的王瑶先生书房一角
此外,王瑶先生的第一个学生、曾经的助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资深教授乐黛云先生,虽然无法亲临现场,仍专门录制了视频,深情回忆了王瑶先生的冷峻和热忱、严谨和包容,并对《王瑶画传》的出版和纪念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
为王瑶先生专题展剪彩
参会人员合影
任羽中、余浚、王军、汲传波、陈平原为展览进行了剪彩,展览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