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院士,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陈郭华,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教育部社科司原副司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出席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来自30所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界同仁,以及北京大学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各文科实验室的负责同志。大会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主持。
大会现场
陈郭华致辞
陈郭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成立大会的召开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八周年,这既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奋进之举,也是凝聚高校社科力量、以有组织科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担当之为,具有重要意义。他围绕大会主题“数智化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对联盟的未来发展交流了三点认识:一是扎根中国大地,找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坐标点”;二是深化交叉融合,打造推进科研范式变革的“样板间”;三是强化沟通联动,构建汇聚社科各方力量的“共同体”。陈郭华表示,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会一如既往地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实验室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他希望各高校在新的征程上同舟共济、携手前行,为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国华致辞
姜国华指出,北京大学是全国最早进行文科实验室建设和探索的高校之一。近年来,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北大文科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走向深入。2024年恰逢北大的“学科质量年”,学校上下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力度,并以实验室的建设反哺学科发展,构建学科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当前,学校正在建设校级的文科数智化公共平台,将以ai为牵引,着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场景下各类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转化,紧密围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公共服务和精准支持,注重机制建设,营造开放的创新生态。他希望,联盟的成立可以积极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加强与国际知名文科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大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彭刚致辞
彭刚表示,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从20世纪初开始,清华大学为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历经结构调整与文科重建,清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深化跨学科融合,在人才、方法及思维上体现出文理交汇的特点。他期待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能够在新成立的联盟中紧密合作,积极探索各学科的知识内涵更新,加快推进以数智驱动为典型特征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加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王轶致辞
王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他表示,文科实验室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一套适合中国的文科实验室体系需要多方探索和大胆改革。他希望联盟的成立可以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高校共建长期、紧密、务实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加速数字化服务,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文科实验室,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
康震致辞
康震强调,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近年来一直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落实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及教育部重大专项研究等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在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会充分依托新组建的联盟,不遗余力地与各兄弟高校凝心聚力,广泛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提供创新力量,更好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蓬勃发展。
成立现场
与会领导共同敲响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采集制作的曾侯乙编磬复制品原声声源,在清脆悠远的旋律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宣告成立。
主旨发言(从左至右依次为时建中、袁振国、韩水法)
其后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数据法治实验室主任时建中作了题为“深化法学与ict技术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法学学科新增长点”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智能教育实验室主任袁振国就文科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展开探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分享了对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制度的认识和思考。
成立大会后,各联盟成员单位还将展开为期三天的研讨,讨论涵盖“数字人文与技术伦理”“计算社会科学与智能社会治理”“数智化时代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与高校人才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与学科交叉”“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与产学研生态链”六大主题。参会嘉宾还将参观“第二届北京大学文科数智化成果展”,考察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并前往百度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前沿科技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