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4部专著,其中64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艺术学院彭锋教授的著作《艺术学通论》。
内容简介
该书共33章、65万字,从学科、问题和门类三个方面,对艺术学的知识系统和主要问题做出全面勾勒和系统研究。学科部分包括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形态学、艺术史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管理学和文化产业学,问题部分包括艺术的定义、艺术本体论、艺术模仿、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解释、艺术趣味、艺术风格、艺术与美学、艺术与道德、艺术与宗教,门类部分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电影、摄影、戏剧、音乐、舞蹈、文学。
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促成了艺术学知识体系建设的自觉。这种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艺术学与相邻学科如美学和文艺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是推动门类艺术学如美术史、音乐学、戏剧研究、电影研究、舞蹈研究等之间的跨门类研究,寻找门类艺术研究的共性。已有的艺术学知识体系建设主要采取两种全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将艺术学(曾称作“艺术学理论”或“一般艺术学”)视为一个全新的学科,一种是将艺术学视为现有门类艺术研究的集成。前者比较激进,后者相对保守。激进的艺术学,要求要么涉及涵盖全部艺术门类的一般原理,要么涉及两个以上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从而将门类艺术研究完全排除在外。激进的艺术学要求生产一种全新的知识,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学也被称作涉及艺术研究的“超学科”。保守的艺术学不要求生产一种全新的知识,而是将原本独立的门类艺术研究集合起来。保守的艺术学只是为现有的艺术研究搭建一个新的平台,这种意义上的艺术学也被称之为涉及艺术研究的“多学科”。这两种研究存在各自的问题:前者排除太多,后者要求太少。本书力图避免它们的缺点,在“多学科”平台的基础上,对现有知识进行了新的分类,在适当范围内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将艺术学建设成为一个全新的“超学科”做了准备。
该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获得学术界广泛好评,成为艺术学界重要的理论工具书,2020年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作者简介
彭锋,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际美学协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入选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出版《艺术学通论》等著作、教材和文集18部,《艺术的语言》等译著(含合译)7部,主编《国际美学年刊》(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流动艺术》《北大艺术评论》《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等期刊和文集,在《文艺研究》《哲学研究》《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亚洲哲学》(asian philosophy)《审美教育杂志》(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美学杂志》(rivista di estetica)《哲学通报》(filozofski vestnik)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曾策划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展览100余次,撰写《大红灯笼》《理由》等音乐剧和话剧剧本10部,应邀于第18届、19届世界美学大会作主题报告以及担任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一次、第三次会议文化论坛对话嘉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