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凯发k8一触即发

| |

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4年7月7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七届“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的百余学者围绕“以增强韧性为目标的健康传播”主题,在全球健康面临多重挑战背景下,探讨如何立足现实语境,开展对话与合作。

傍晚的未名湖畔,柔波倒映着云霞,晚风穿过盛夏葱茂,助燃起思维的火花。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项目主任许静教授主持下,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共话健康传播专业建设与发展。

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致辞,他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对研讨会连续七年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肯定。任羽中结合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战略要求,对健康传播专业未来的发展寄予期许。他希望,北大健康传播专业秉持“常为新”精神,继续推进学科发展,期刊建设和学术对话齐驱并进,不断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代表主办方致辞。他提道,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创新研究与实践应用联动。回顾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传承及专业创办初衷,他表示,健康传播专业创立伊始就具备前瞻性与战略性,未来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汲取养分,促进学术共同体联系和学术进步。此次会上签署学生交换协议,正是创新国际交流形式的有益探索,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健康传播学科发展。

在到会嘉宾见证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正式互换交流合作协议。据悉,这是内地与香港高校首次合作进行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具有重要的开拓性意义。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黄懿慧教授致辞表示,基于两校在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共识,对内地与香港高校在健康传播学科的合作共建寄予期望。

康奈尔大学杰布·布鲁克斯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jeff niederdeppe教授进行了题为“对创新且有影响力的健康传播学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认为,尽管新冠疫情揭示了全球卫生危机中传播的重要性,但疫情暴发以来传播学面临投入不足、政府卫生决策不被信任、不实信息扩散影响公众精神健康等挑战。对此,jeff niederdeppe教授认为,可采取多种策略推进健康传播领域的发展,包括对健康议题采用有竞争力的动态应对路径,将研究重心从个人行为决策层面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结构维度。通过严谨、可复制和开放的科学实践,回应传播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的需要。此外,应以怀疑态度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用严谨的方法测试新技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价值。

黄懿慧以“健康风险与信任:轨迹演变视角之研究”为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低信任社会中关于危机沟通策略和有效性的思考。经过追踪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对接种新冠疫苗的态度变化发现,存在坚定者、踌躇者、谨慎者、抵抗者四种信任轨迹变化。个人对疫苗的信心、疫情风险感知、信息获取、机构信任以及社会人口因素,均会影响公众的疫苗接种行为。由此,卫生部门需制订有效的沟通策略以促进健康行为。

两位教授颇有洞察力的思考和发言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在加拿大皇家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主任李臻怡教授主持下,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jung younbo、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蒋莉、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周硕、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蒋少海、宁波诺丁汉大学助理教授张展,从各自的科研经历出发,进行了精彩的圆桌论坛交流,分享健康传播研究心得。

“医学、人本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始办于2018年,连续七年的发展和积淀,吸引了来自高校、医疗机构以及媒体记者等千余人参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依托会议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创建了第一本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dicine, humanity and media,已编撰发布两卷共5期,为健康传播学术交流搭建起沟通桥梁。本届会议收到投稿近百篇,经专家评议,有四十余篇论文入选,覆盖数字健康干预、老年人的媒介接触、健康议题的多模态叙事等极具社会建设性主题。

此次研讨会期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开“健康传播研究:理论与方法”课程系列专题讲座,多维度介绍当下健康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共同体建设。

开幕式后,本届研讨会下设六个分会场,议题覆盖“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多样化进路”“健康传播与公众认知”“针对风险人群的健康传播策略与方法”“数字传播技术的作用路径与效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健康叙事与增强韧性”等方面。届时,各分会场将围绕各自主题展开充分讨论。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