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院党委邀请王义遒作专题报告-凯发k8一触即发

| |

传承电子学人精神,勇攀学科发展高峰

电子学院党委邀请王义遒作专题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校“学科质量年”的学科“传承”指导思想为指引,传承电子学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家精神、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5月29日下午,电子学院党委邀请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波谱学和量子频标领域知名专家王义遒老师,围绕电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科研传承作专题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冯梅萍、党委副书记王一涵、副院长王兴军、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郭瑛参加,学院110余名师生党员现场聆听了报告。本次报告由电子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量子电子博士生党支部以及新校区量子电子研究生党支部共同承办,报告由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谭云华主持。

王义遒作专题报告

92岁高龄的王义遒回忆历史热泪盈眶,他从无线电电子学系的成立、在昌平200号期间的发展、“三线”建设期间在陕西汉中设立分校与北京校区并存局面,“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与开拓奋进,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成立及其演化,立足基础、服务国家、学研产结合的传统6个方面,通过穿插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带领大家回顾了无线电电子学系成立的历史背景、新北大科研的早期尝试、在昌平200号以及在陕西汉中无线电系的教学科研和成就、“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与开拓奋进期间的历史。

1952年的院系调整后,作为综合大学,北京大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理论科学或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专门人才。调整后的电子学作为物理学专业的一个专门化存在。随着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电子学技术被列为了4项紧急优先发展学科之一,北京大学也于1958年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下设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声学和计算机科技4个专业。在这一过程中,北京大学电子学人决心在国家工业化中作出更大贡献,科研工作开始从“实际问题”出发,先后开展了真空规管、核磁共振、水下探雷以及“红旗”电子管计算机等一系列重要科研工作。1963年电子学系师生搬迁前往昌平校区,并在那里完成了我国第一台返波管、第一台原子钟、微光夜视管等国家重大项目。随着“三线”建设的需要,1966年北大电子学人前往条件更为艰苦的北大汉中分校开展科研,以产教结合的形式从事生产工作。在汉中期间,无线电系研制的铷频标、o型返波管等3项工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获奖。1978年无线电系从陕西汉中搬迁回北京,改革开放之后,在已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电子学人积极探索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并在光纤通信、纳米电子学、卫星通信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第一,填补了国内诸多领域的空白。

回顾北京大学电子学的发展历程,王义遒指出,立足基础、服务国家、学研产结合是电子学院的光荣传统。电子学是技术科学,基础必须联系实际才有生路,希望大家打好基础、面向应用,在科研中既仰望天空为天地立心,又脚踏实地为生民立命。现在正在进行党纪学习教育,不仅应该学习教育,更应该严格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严守党规党纪。王义遒的报告富有激情,饱含深情,报告持续3个小时,让师生党员在电子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科研传承的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同时也学习感受到了王义遒立德树人的教育家精神、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王义遒和学生代表合影

冯梅萍作总结发言。她代表电子学院全体师生党员向王义遒老师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今年是学校的“学科质量年”,学院党委以学科“传承”指导思想为指引,以“传承电子学人精神,勇攀学科发展高峰”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以学科发展历史为抓手,梳理学院代表性成果、代表性学者事迹,讲好电子学科故事、电子学人故事,传承电子学人立德树人的教育家精神、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她希望全院师生党员强化纪律意识,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电子学院的学科精神和电子学人精神,紧紧围绕教学科研育人等中心工作,立足本职、探索创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现场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