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北大思政课”品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凯发k8一触即发

| |

打造“北大思政课”品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或许年少时的你,翻开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书页,却又只得管中窥豹。在北大,你可以系统全面地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课堂到田野,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系统性的学习,贯穿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这正是北京大学思政课持续改革创新的成效之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表示,未来,北大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之以恒打造“北大思政课”品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1.png

2024年3月15日上午,北京大学在办公楼103会议室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座谈会

走在前列,率先全面开设“新思想”课程

“课程选修、实践项目、参观参访、讲座报告、在线学习”,谈起自己在北大上过的思政课,政府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童天阳如数家珍。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广而精”的课“既能拓展知识面,又能在师生互动研讨中鼓励思想的碰撞,还可以通过实践参访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而这门课,正是在北京大学率先实现全国范围内全面开设,覆盖全体在校学生。

走在时代前列的背后,是一步步的稳扎稳打。2017年秋季学期,北京大学承担了北京市名家经典领读课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召开的第二天开讲第一课。2019年起,北大开始筹划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2020年,北京大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列入2020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必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校学生全覆盖。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筹备,通过开展读书会、举行集体备课会,不断深化对新思想新理论的认识,为全面开课做好准备。2019年9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开始共同举办“新思想经典文献读书会”,每期围绕一篇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献,让学生精读原著、深刻理解新思想,让老师深入学习、阐释宣传新思想。迄今为止,“新思想经典文献读书会”已连续举办28期,成为了北大马院的一个品牌读书会,吸引了校内外师生的广泛参与。

2.png

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新思想经典文献读书会”现场

2020年秋季学期伊始,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北京大学新思想集体备课研讨会”系列活动,邀请了来自普通高校、党校、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社在内的37个单位的著名学者86人次分享了各自领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吸引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近5000人次参与,为开课累积了思想资源。2023年8月,8位北大教师参与编写的全国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出版发行,助力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大以来,北大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在重点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国家安全学导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专题”“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等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

抓好“老师”这个关键

思政课建设关键在教师。因为“思政课教学有一种‘先天的’难度”,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培永在采访时表示,“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靠高大上的说教、灌心灵鸡汤层面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如何让理论逻辑和讲授能力‘双在线’,让思政课的内容变成能回应时代问题的真思想,让理论入脑入心,应该是每一位老师持续努力的方向。”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早在2017年,学校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会”。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配齐配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同时,统筹全校优秀师资力量参与思政课教学,打造专兼结合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课题、教学基本功比赛和教材使用培训、集体备课会等活动,以培促教,以赛促教。

经过长期探索,北大马院逐渐形成课程主持教师、课堂主管教师、专题主讲教师、助教相配合的“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机制。在统筹全校优秀师资力量参与思政课教学方面,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为例,除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资深教授作为课程主持人外,这门课还聘请了学校历史学系、社会学系、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等院系的教授联合授课。

为了解决思政课教师课时量大,缺少充分时间聚焦专业问题备课的问题,北大推出了颇具特色的“专题式”教学,依据教材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提炼出相互联系又具有独立性的系列专题,避免不同课程在内容上的简单重复,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知识擅长授课,许多理论也能有效借助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来铺垫,有效避免了泛泛而谈和蜻蜓点水式教学的问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宇文利介绍道。

师资建设的持续发力收获了丰硕成果。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会峰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2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并获奖。2021年,教学成果“‘立体化、专题式、多样态’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获评北京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封世蓝获得全国高校思政课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表示,北大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重要讲话五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夯实现有基础,突出北大特色,要紧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提高思政课质量;要持续为思政课教师赋能,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要提升学科建设成效,为办好思政课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多样态教学,促进理论入脑入心

如何理解“改革是中国的第二个革命”?先富还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吗?“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中心’冲突吗”?这些接地气甚至有些尖锐的问题,出自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的一档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仅仅一周后,这堂贴近时代、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政课上线了。

“思政热点面对面”节目共18期,每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邀请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与三位同学交流讨论。节目组公开征集了各院系同学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困惑,提炼总结后,由参与节目录制的学生代表提出,老师再回答。从学生想听的问题而不是老师想听的问题出发,并且鼓励同学们大胆地问,善于追问,保证了这个节目真正的问题导向。

2019年3月25日,节目在北京大学全媒体矩阵上线。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该节目的播出进行了新闻报道或转发推送。据不完全统计,收看量达到10万 。有网友留言,“常为新的北大又一次走在了潮头”,许多同学表示,这种形式“把抽象的理论从书本中拽了出来,融入到了现实中”,解决了传统的思政课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节目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中也引发了热议,有一位大学教授就电视片中提出的问题,还专门写了学术论文。

3.png

2019年,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的对话类电视思政课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

在积极融入新媒体关键阵地的同时,北大也着重在课程内部发力,挖掘课堂资源,延长课堂教学成果。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工部、校团委等部门打造本科生“北大思政课优秀论文评选”和“北大思政课课程论坛”。每学期,教师会从学生作业中挑选出10篇论文,参与课程论文评选。同时,各教学班还会推荐1—2名同学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比赛,向获奖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品。

学生在课堂内容输入的基础上自己钻研、输出的过程,无疑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思想转变。而优中选优、强强竞争的模式,也树立了同辈榜样。新颖的选题、清晰的逻辑、鲜明的观点、生动的表达......字墨间,同学们尽情抒写对于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见解;讲台上,大家又慷慨激昂地陈述着青年视角。这正是北大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表现。

4.png

2019年,北京大学本科生思政课课程论坛比赛现场

在田间地头接受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从白山黑水到彩云之南,由300余名北大师生组成的课题组在两年时间里深入乡村城镇,走进国有企业,用扎实研究收获新知,真切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脉动,最终集结成研究成果并出版成书——《走向共同富裕——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这项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领衔的课题,是北大近年来创新思政实践教育、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缩影。

“3.18”座谈会以来,北京大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积极探索增强思政课实践性的新路径,并在2019年推出了一门1学分的“思政实践课”,这门课要求全体同学在暑期到全国各地进行一次不少于一周的实践活动。正是这关键性的1学分,推动1.5万名北大师生在5年间走遍全国30多个省区市,学透悟通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大思政课”。

在陕西延安,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思政实践团成员在梁家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一起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实践经历;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与立命之本。在上海,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成员考察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运行机制,了解苏州河治理工作现状,学习现代污水处理技术,在“且行且思且学”中体悟“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福建南靖,药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及用药情况的科普调研活动,帮助老年居民树立科学用药观念,身体力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5.png

2023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思政实践课程团队在上海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北大高度重视思政实践课程的宣传总结与成果转化工作。实践课程开展过程中,学校的校园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均开设专栏跟踪报道实践开展情况;实践课程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结合学科特色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择优编纂出版优秀成果集,鼓励学生以成果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术科创活动,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思政实践课程已然成为北京大学最火热的青春力量和最生动的实践“金课”,为北大学子练就过硬本领,学透悟通,洞察社会、了解国家、读懂时代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沃土。

加强组织领导,汇聚八方力量

1992年4月2日,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北京大学成立。学校在《关于建立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决定》中提出学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之一——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于2018年1月成立。

2019年以来,北京大学不断健全思政工作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单位协同配合、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先后制定了《北京大学党委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举措》《北京大学领导班子带头抓思政课建设工作办法》等政策文件,不断加强顶层设计。2020年7月,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双组长。2021年9月,学校在教务长办公室下专门设立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办公室,负责统筹全校思政课建设,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管理和运行机制。

2019年起,北大开始探索创立“第二班主任”制度。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机关干部深入全校各个年级学段,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深度参与新生教育、毕业教育,通过谈心谈话、重点辅导、走访慰问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带领、率先垂范为新生讲好“开学第一课”,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关爱和支持。

2020年6月起,北京大学启动了驻楼辅导员项目。“不仅住进学生宿舍,更要驻进学生心里”,北京大学工学院团委书记刘牧时介绍道,“我入驻了一栋拥有1100余名学生的‘大’宿舍楼,因为人多所以需求也千差万别。因此除了辅助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我们还策划了口腔健康义诊、羽毛球教学、趣味桌游、美育观影等活动,丰富大家的生活。”迄今为止,超过300人次机关干部、专职、选留辅导员进驻楼宇,在本职工作之外共开展与学生的“思政 心理”谈心谈话近33000人次,联动院系开展心理会商130余次,结合学生分布特征,开展团体辅导、生涯规划等主题活动600余次,润物无声开展“思政 心理”教育。

6.png

2023年,驻楼辅导员与同学一起贴春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五年来,北大思政课持续改革创新,实现了内容上科学解读、思想上有力解惑、价值观念上真正解渴,启发一批批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面向未来,北京大学仍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秉承“守正创新”的宗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持续探索思政教育综合改革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方法,切实引领北大青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校报、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