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4部专著,其中64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中孙庆伟教授的著作《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有上万年的用玉史,并发展出独一无二的玉文化。纵观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以玉为美、以玉为灵、以玉为礼的三大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通神”到“通人”的功能转化,费孝通先生精妙地概括为“玉魂国魄”,将玉器视为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华国家的灵魂。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玉礼与玉文化的高峰,涉及当时政治、礼仪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汇集了作者三十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面相,综采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先秦玉礼和玉文化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初步揭示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
“玉之辨”这一面相包括三部分,对先秦两汉时期玉石辨析、计量单位以及玉器名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考察,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真玉”和“假玉”进行了辨析,并揭示出制作工艺对于玉器计量、玉器定名以及佩戴方式的关键性影响,由此纠正了文献记载中的若干谬误,化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一些迷惑。
“玉之用”这一面相分为六个部分,充分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三代用玉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其中《〈考工记·玉人〉的考古学研究》对《周礼·考工记·玉人》进行了逐条考证,基本否定了《考工记》中有关用玉制度的记载是周代确实施行过的“周礼”;《〈左传〉所见用玉事例研究》则穷举《左传》中所有用玉事例,逐条疏证,凡40例,通过罗列分析,对春秋时期朝聘、会盟、祭祀、丧葬、货贿、服食、装饰、贸易用玉情况进行全面梳理,获得了周代用玉制度的整体认识;《周代祭祀及其用玉三题》以《诗经》的祭祀诗篇为核心,讨论了周代祭祀和用玉的三个关键问题;《周代金文所见用玉事例研究》对殷周金文中所见用玉事例进行全面收集,着重探讨了赏赐、堇玉、贽见和傧礼、祭祀、交易等五种用玉制度;《尚盂铭文与周代的聘礼》以尚盂铭文与《仪礼·聘礼》进行对读,对西周早中期高等级贵族之间聘礼及其用玉情况进行了复原研究,从用玉的角度论证了《仪礼》的可靠性;《从葛陵楚简看楚地的祭祷用玉》则围绕河南新蔡葛陵战国楚墓所发现祭祷类竹简中用玉记载,探讨了楚地用玉习俗。
“玉之埋”这一面相是对若干周代墓地中出土玉器的具体研究,包括虢国墓地、晋侯墓地、𢐗国墓地和东周楚系墓葬等。这些材料在时代上,兼顾两周;在地域上,既有北方周系,又有南方楚系;在族属上,既有姬姓大国,又有异姓小国,由此获得了周代用玉制度的全面认识。而《俘玉与分器——周代墓葬中前代玉器的来源与流传》专门对两周墓葬中所出前代玉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玉器)进行研究,从“分器”这一角度来观察周人的统治策略。
“玉之史”这一面相为本书的点睛之笔,从三个不同角度切入,以出土玉器来探讨古史。《由物见人:芮国玉器折射出的芮国史事》由随葬玉器反观畿内小国芮国在两周变革之际的际遇与命运;《礼失求诸野——试论“牙璋”的名称与源流》和《再论牙璋为夏代的玄圭》则旗帜鲜明地首倡牙璋为夏代核心礼器玄圭,为论证夏代信史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独特视角;《重与句芒:石家河遗址几种玉器的属性及历史内涵》则细致分析了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人、神、鸟母题玉器,认为这些玉器分别代表了少皞之子的重(人)、句芒(神)以及句芒的化身(鸟),并特别指出这种玉器在江汉平原出现,是“禹征三苗”的结果,它们都是征伐三苗的皋陶族将士的遗留物。
长期以来,有关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器物学研究层面,本书则独辟蹊径,转而关注用玉制度,试图透物见人,探究玉器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意涵,为中国古玉研究开辟了新境界。
作者简介:
孙庆伟,1996年至今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任教,2013年开始任教授,现任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兼任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组)秘书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和先秦史教学研究工作,致力于中华文明起源、三代都邑考古、三代礼制文化、考古学思想史等领域。曾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参加和主持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的考古工作,发掘成果多次荣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为河南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策划的开馆展览“华夏第一王都”获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2019)。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出版《周代用玉制度研究》(2008)、《追迹三代》(2015)、《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2015)、《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2018)、《礼以玉成——早期玉器与用玉制度研究》(2022)等专著。
专题链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