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艺术学研究丛书 | 陈旭光:《艺术的本体与维度》-凯发k8一触即发

| |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艺术学研究丛书 | 陈旭光:《艺术的本体与维度》

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 “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4部专著,其中64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的著作《艺术的本体与维度》。

image1.jpeg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国内外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系统论述艺术学科、艺术本质、艺术本源、功能和价值,探讨艺术活动、艺术创造与生产、作品与传达、接受与传播、批评与阐释等理论,力图建构一个艺术学理论的多维度体系性构架;在体系建构的基础上,统摄、熔铸古今中外众多艺术理论范畴,并力图作出新的阐释。论著对当代艺术新实践、新态势及当代艺术理论面临的新挑战,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予以接纳并作出及时的理论回应,展示了艺术理论的生命力和对当代文化的建构力。

本书具有以下重要研究特点:

第一,本书的研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聚焦艺术与人的本体论关系。

第二,本书在方法论上坚持一种力求系统化、体系性的“整体观”思想。

第三,本书运用比较艺术学的方法,对四组重要理论范畴即抽象与移情、真实性与假定性、再现与表现、典型与意境进行学术研究,将这几对“二元对立”范畴置于中西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宽广视野中加以审视,进而运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等方法,通过“过程性诗学”的建构,走向艺术理论的话语整合与意义超越。

第四,本书深入研究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艺术“假定性”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后假定性美学”观念,研究“后假定性”美学在影视艺术批评实践中的运用,进而激活艺术理论新的生长点并拓展、“扩容”传统艺术理论研究的疆界。

第五,本书关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研究,除了在一般意义上论述创作主体的创作心理、创作规律外,特别切入当下新媒介发展语境,聚焦电影艺术门类,研究当下创作主体新的创作特征,如“导演创意力”、观众“常人”、艺术生产、创意生产等,并提出创作主体必须适应“产业化生存”“技术化生存”“网络化生存”“体制内生存”等重要策略。

第六,理论联系实际,在论述中,本书始终强化艺术批评实践,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以艺术批评丰富融通艺术学理论。

第七,在充分进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致力于理论批评的“本土化”建设。在构建“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系统时,归纳出“方法论而非本体论”;“文化分析而非道德价值判断”;“意识形态论而非唯意识形态论、狭义政治意识形态论和泛意识形态论”;“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藩篱”;超越“外部批评”与“内部批评”的界限;超越孤立的艺术文本,走向“文本间性”和社会文化文本等理论原则。

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其一,对艺术学体系性建构进行了扎实的努力,并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其二,探索并实践艺术研究的“整体观”方法论并取得初步成效。其三,开放体系,面向发展,始终直面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对艺术理论的挑战。论著把影视艺术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引入一般艺术学理论,这是对一般艺术学理论“问题域”的拓展,也激活了新的理论生长点。其四,立足前沿、与时俱进,在学科拓展的包容性、整合性与开放性方面有一定的创新。其五,始终对艺术媒介变革以及处于变革中人的位置、理论的“扩容”等问题倾注了极大关注,进行了深入细致、严谨求实的研究。

总之,《艺术的本体与维度》关注当代最为前沿的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发展与技术美学、媒介文化状况,关注当代最为主流,最为新鲜先锋的艺术探索,并给予及时的理论回应和阐释。本专著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建设的新成就,是中国话语建设的新成果。

获奖情况:本书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作者简介:

image2.jpeg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会长,西影西部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影视艺术》执行编委,“中国影视年度蓝皮书”联合主编,西南大学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首席专家。

曾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著一、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两次中国文联“啄木鸟杯”文艺批评奖。合作教学成果曾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课题“影视剧与游戏融合发展及审美趋势研究”结项成绩获得优秀。作为结项成果的五卷本“影游融合研究丛书”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

曾被北京大学学生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主编教材《影视鉴赏》获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

专题链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e308105773af410bb937b7be2bd22c21.pn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