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雨贵如油。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杜诗人冒雨赶路,这等清明绵绵阴雨天,若有三杯两盏淡酒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也巧,碰到一个与牛同行的牧童,诗人问路,小孩不说谎,指给诗人看。
于是乎,诗人吟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是好诗,代代传诵。爱风雅的少不了要去寻那诗情画意。但有酒有花的小村落却成为一个哑谜,后人争执不休,以笔墨官司相见。据说,全国叫杏花村的村落有十多处,遍及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杏花村芳踪何处?最流行的说法有三种,或曰山西汾阳或曰安徽贵池或曰湖北麻城。各家纷纷拿出诗词、地方志来佐证。可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个夏天,一路南下,探寻到传说之一的贵池杏花村口。
进入杏花村,是一挂人工瀑布和一簇假山,山上有亭。大约是古时景致的缩影吧。据说,清代杏花村已形成闻名的“十二景”。郎遂著《杏花村志》,收入十二景等,并入四库全书。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瀑布旁边,立着三位神仙般的人物:昭明太子、李白和杜牧。都曾在贵池留下墨宝。杏花村的名气是拜杜牧所赐,清明节那天,这位刺史大人在外遇雨,想喝酒驱寒暖身,打眼前过的牧童就指给他酒肆的方向,后来就有了黄公酒垆当垆女黄杏花与杜刺史卖酒买酒的轶闻趣事。玲珑俏皮的少女一连给老夫子出了三道难题,直到官老爷一一闯关,才肯卖酒给他。这么辛苦喝到的酒味道自然不一般,分明比以前喝过的酒都要醇都要香,杜才子对黄家的酒大赞特赞,从此黄公酒名扬天下。美酒佳话,必招徕骚客雅士,酒一下肚,再得一二体己挚友叙旧,自然又少不了诗文歌赋助兴。于是,诗人与诗歌,又成就一段段传奇。历史上的杏花村是极热闹的。只可惜,一朝战火,什么都灰飞烟灭。
我所喜欢的是杏花村里坐落着的三座徽派老式建筑。无论天井,还是窗户书桌座椅,都雕刻着精致的花纹,因有了一些年岁的沉淀,木头皆斑驳成黯淡的红,再衬着一抹淡淡的天光,倒有说不出的清幽和素雅。同行的安徽同学,少不了要细数皖地人家的家族史。原来那殷实的小康之家待看过新居时,涌现在心头的该是格外的欢喜和满足吧。时间如白驹过隙,等轮到我们这群当代人来看房子时,除了好奇,更多的是敬畏和怀念。每一间屋子里走走站站,都不敢太过声张,生怕吵醒房子里隐藏着的老故事。老建筑都是有故事的。而故事之所以美丽动人,为后人所痴迷,也是因为那些曾经住在屋子里的人的爱恨离愁。在一个姑娘的闺房里,我可以找得到她的喜怒哀乐,灵巧的梳妆台、镶着金丝边的衣柜、挂着白帐的床显示出当年老匠人不温不火、不急不躁,用心打制家具的情形。如此粗糙的手却创作出举世惊无双的精品,后世人浮想联翩的风花)月竟是用一个老艺人和一个姑娘一生的执着和信念来铸就。现在的仿古家具无论再如何讲究,也没有这般情致和格调了。
园子里可玩的景致不少,玩花轿惊呼傩戏面具观摩酿酒现场再登上戏台依依呀呀哼几句。也有酒做伴,一杯下肚,食得浓与辣。
但今天的杏花村到底是平凡与寂寞的。十二景依稀尚在,却不若初见。昔日之风华绝代总被风吹雨打去。没有了文人雅士的追捧歌咏,杏花村就只能是个下雨开花卖酒的小村落。杏花村缺的不是景致,而是人气。今天的杏花村们都还在靠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吃饭。每一处景点的文化卖点不是当下,而是昨天。爱舞文弄墨的诗人骚客们不说话,爱吟咏高歌的志士大儒们不说话。是他们没故事可说?还是缺少说故事的人?名园的流传与传诵,靠的是具有浓酒般甘冽的往事陈情,那些故事就像是地质层,经岁月的打磨冲刷,慢慢积累沉淀,具备了人文的光环和文化的气息。我们就是凭着这些记忆,记住了它们并且爱上了它们。
曹操墓也好,西门庆出生之地也罢,真的没有什么好争抢的。今天的故事不是应该更精彩吗?
走出杏花村,指手画脚的小牧童依然骑在牛背上,一脸天真。于是,就给同行出了个谜:当年的小牧童若活到现在,再遇到雨中落魄的诗人,还会指向那个有酒有故事的小村落吗?
同行无语。
谁晓得?哪里是杏花村?杏花村又为何物?恐怕那牧童最清楚。
作者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生宋文婧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