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凯发k8一触即发

| |

生命科学学院李晟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及其景观连通性现状

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华北地区是其核心分布区域。作为华北地区中部仅存的大型食肉动物,华北豹是其所在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是整个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完整性的标志。由于偷猎、报复性捕杀、猎物匮乏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面积历史上均经历了剧烈下降。然而,人们对景观尺度上影响其当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素还缺乏深入了解,对华北豹适宜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核心栖息地之间的连通程度现状也缺乏系统评估,这为华北豹未来的保护和恢复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栖息于华北太行山中部的华北豹(照片来源:肖诗白、宋大昭/猫盟)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中心李晟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华北地区华北豹栖息地适宜度与景观连通性现状评估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全面收集2014年至2020年间196个豹出现的位点数据,基于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气候、地形、植被和人为因素变量,预测了华北中部地区(研究区域总面积93.6万平方千米)豹的栖息地适宜度,并通过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出不同栖息地斑块间豹的潜在扩散廊道。研究发现,华北豹偏好较高海拔、气候湿润且人类干扰较少的林地。当前华北豹的适宜栖息地呈现高度破碎化,核心栖息地主要集中于山西省中部的太行山、吕梁山与南部的中条山,陕西省中部的子午岭与黄龙山,以及甘肃和宁夏交界的六盘山等区域。研究共识别出14片核心栖息地(总面积达6933平方千米)和8条潜在扩散廊道(平均长度为57.22千米)。

图1. 基于集成物种分布模型预测的华北中部地区豹的栖息地适宜度

研究指出,华北中部的华北豹目前处于栖息地高度破碎化且核心栖息地之间连通性十分脆弱的境况之中。研究建议将华北地区的华北豹视为一个区域性集合种群进行管理和保护,加强不同保护地和行政区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其在人类主导景观中的长期续存。此外,研究还建议加强对豹种群的系统监测,重点关注豹个体在不同栖息地斑块间的迁移和扩散情况,并建议广泛地将卫星追踪技术纳入未来的研究中,以更为可靠地评估华北豹栖息地斑块间的功能性连通度和潜在扩散廊道的有效性。本项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华北豹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为生存在人类主导景观中的其他濒危大型哺乳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

图2. 豹核心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连通性(a)和主要的潜在扩散廊道(b)

(lcps:最低成本路径。图2a和图2b中的黑色数字分别表示潜在扩散廊道和核心栖息地斑块的id。图2b为图2a中框选范围的放大图,以显示潜在扩散廊道的细节。图2b中的底图来自esri,其中浅绿色斑块表示连续的森林)

上述研究成果以“”为题,于2024年4月23日在线发表于landscape ecology。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一丹为论文第一作者,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炎林博士与李晟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刘鸣章、科研助理夏凡与王一晴、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猫盟)宋大昭作为共同作者参与了此项研究。研究获得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301500)的资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