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内涵式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北大新闻网特推出“迎接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展示学校各条战线、各有关单位五年来在党的建设、立德树人、综合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重大进展、重要成果和发展经验,为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营造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激励全体北大人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改革创新,推动北大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近五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庆祝北大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同行100年,成功召开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会议,不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探索内涵发展模式,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正向反馈机制为路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强化“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近年来,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北京大学一方面加强完善思政必修课等共性举措,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特色活动,构建立德树人“共性 特色”培养育人体系。在共性培养方面,突出思政教育主渠道,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月”活动,由校领导亲自讲授新生入学第一课,举办研究生新生骨干“1000 ”领航培养计划;完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推出“百年党史专题”课程,开设港澳台籍和留学生研究生中国国情教育“中国概况”类课程群,实现全员覆盖。在特色培养方面,注重思政教育实践性,联合校内相关部门和院系,启动北京大学“力行计划”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专项,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全国巡回讲师团,把课堂互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举办“基层治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等证书项目,在全国高校中首创选调生返校培训“薪火班”,为深入实施“红(基层红)绿(国防绿)蓝(国际蓝)”三色就业能力培育战略提供支撑,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北京大学“百年党史专题”课程(2021年)
北京大学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导师资格遴选及年度资格审核工作中,增强对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考核与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编制《研究生导师手册》,上线研究生导师在线答题系统,探索建立“学校主导、院系主责、导师参与”的导师培训一体化长效机制,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成立研究生院导学关系建设工作小组,及时发现并处理导学关系问题。
北京大学2019年新聘任博士生导师论坛
北京大学坚持推动管理服务育人,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按照“延期不停教,延期不停学,延期不停研”总体安排,聚焦在线教学、在线复试、在线答辩、在线管理和服务,全力保障研究生教育顺利开展;开发完善研究生自助服务信息化体系和“网上服务大厅”,实现研究生全天候自助办理实体或电子证明材料、自助注册。
北京大学研究生自助服务信息化体系
二、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主动服务国家需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服务国家社会战略,落实学校重大决策”导向,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北京大学持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资源投入,实施“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支持计划”,对数学、信息科学、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儒学、国家安全、应急管理学科等国家社会急需、北大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专业,给予招生计划增量支持;加快推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陆续启动实施集成电路、公共卫生、涉外律师、国际新闻传播、考古学、核科学与技术、关键软件等专项,负责起草数理化生基础学科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专项工作指南等文件,并参与人工智能等其他专项设计工作;筹措近一千万资金设立“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计划”,对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给予奖助学金支持,配备研究指导力量,促进学生更好成才、更快成长,首期“碳与环境”领域选拔已经启动。
北京大学必和必拓“碳与气候”博士研究生未名学者奖学金评审会(2022年)
北京大学大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依托“临床医学 x”“区域与国别研究”学科规划专项,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支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人才培养,增列交叉学科门类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等一级学科,自主设置数据科学与工程、整合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等交叉一级学科,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突出科教融合,率先与昌平、鹏城、合肥等国家实验室联合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探索怀柔科学城大设施、怀密医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平台人才培养功能,支撑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取得原始创新;促进产教融合,推出跨院系招生、教学和培养资源整合联动的“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支持优秀学生利用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推进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推动国家和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战略管理水平提升的领军人才。
北京大学“前沿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新生见面会(2021年)
三、以质量提升为主线,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北京大学以资助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全过程管理为抓手,以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为支撑,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2017年起,北京大学实施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改革不仅仅涉及学生的资助问题,而是与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和院系、导师、学生及学校多部门紧密联系的一项机制体制改革。改革将按人预算改变为按岗位预算,统筹使用各类经费,设置岗位奖学金体系。一方面,奖学金额度得到大幅提高,激发学生科研积极性,避免以往分项设置奖学金产生的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承担岗位职责方式,达到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培养能力的双重目标。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体系
北京大学改变以往目标导向,代之以过程导向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管理模式,推出系列改革举措,催生创新成果,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修订了一系列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规定、办法;严格把好招生“入口关”,全面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科学选拔适应培养过程能力要求的博士研究生,举办“北京大学研究生宣传周”,有效提升生源质量;构建“培养过程管理体系”,细化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学位会审核等环节的日常管理和实施检查,完善从课程学习到学位会审核完整的博士研究生分流渠道,持续强化培养质量;破除“五唯”,将以往的论文发表要求调整为对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成果要求,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综合评价机制;加强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抽检、答辩后修改等措施,组建专业学位分会落实分类培养,切实提高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质量。更加注重外部质量评价和内部质量监督。改革导师选聘制度和实施在岗导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探索建立“院系研究生教育工作约谈”制度,开展“在读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和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定期评价工作。近年来,全国学科评估、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均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宣传周宣传海报(2021年)
院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2021年)
北京大学积极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平台、国际化培养体系,形成培养合力,提高人才竞争力,进一步支持质量提升。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整合各类研究生学术活动和科学精神与学科素养课程“才斋讲堂”等项目,加强跨院系、跨学科、跨领域、跨校、跨国合作,打造建设综合能力提升平台。设立“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平台,开展“一带一路”博士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支持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从“注重机会提供”逐渐转变为“以促进学术成长为核心”的新模式,形成“全周期、多体系、分层次”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赴斯里兰卡研究生暑期国际调研团合影(2019年)
四、以正向反馈机制为路径,推动新时代北大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近年来,北京大学深入发掘招生计划分配、资助体系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重点工作之间的内在关系,逐步形成学校、学科、院系、导师和研究生多方参与,涉及招生计划、资助体系、过程管理、质量把控、培养成效等多要素的正向反馈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
以招生计划分配、资助体系改革为切入点,学校主动引导招生计划、奖助学金等资源,向国家社会需求和学校重大战略相关学科倾斜,支持学科、院系发展,调动导师指导积极性,激发研究生学术科研热情。
以全过程管理、学位论文质量把控为落脚点,学校、学科、院系、导师共同夯实研究生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学术科研、开题、预答辩、答辩等培养环节质量基础,进一步强化学位论文抽检、评审后答辩后修改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质量把控措施。
在以上关键措施基础上,学校持续探索院系研究生教育工作约谈制度、导师培训一体化长效机制、导学关系监督机制、博士生导师资格年度审核、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等创新举措,建立院系和导师的培养成效反馈,向培养成效显著的院系和指导能力强、指导成效好、学术研究活跃的导师进一步给予招生计划、奖助学金等资源支持,形成研究生教育正向反馈机制。
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正向反馈机制
近五年来,北京大学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体系,调整招生规模结构,实施资助体系改革,加强全过程培养管理,强化学位授予质量,构建起“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四个面向’为目标,以质量提升为主线,以正向反馈机制为路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新时代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将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升培养能力和水平,培养造就更多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