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北京大学坚持立德树人,胸怀国之大者,在多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风采》系列视频,展现北大师生十年来在教学科研、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方面的突出事迹。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大学共产党员、工学院张信荣教授率团队创新研发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助力打造了一块冬奥史上“最快最环保的冰”。而这只是张信荣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起点,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未来,他将继续砥砺前行,谱写新的篇章。
点击视频,了解共产党员张信荣教授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
亮相冬奥创历史
12,000平方米的冰面,10项奥运会纪录,1项世界纪录......国家速滑馆晶莹的冰面下,流动着的不再是传统制冷剂氟利昂,而是曾经令人类头疼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只不过这一次,它是以液态的形式出现,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循环制冰。北京大学工学院张信荣教授和他的团队正是通过这项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技术,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滑项目的运动员们,打造了一块冬奥史上“最快最环保的冰”,整体冰面温差不超过0.5℃。这不仅是冬奥会技术的突破,也意味着一种更新更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正在诞生。
“每年全球都有约46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但其实它们都是未来宝贵的资源,可以加以利用。”
张信荣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上
张信荣(左3)
冬奥会相关聘书
最初的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机组应用示意图(冬奥国家速滑馆)
“大型二氧化碳制冷及其跨临界全热回收技术这次在冬奥会的应用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在能源等很多领域都可以进行应用。深层煤矿的热害治理、消杀新冠病毒、冷链的一些其他的链条上替代氟利昂,我们是变害为宝。”
科研创新路不易
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在今天看来,是必然的一步;但二十多年前,这只是一个理论、一种可能。当时还是青年学者的张信荣第一次提出用二氧化碳实现能源转换时,遭到了强烈的质疑与否定。
“最多的(时候)16个评委评一篇论文,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别人都不用,你为什么用二氧化碳’,然后我就一点一点地去回答他们的问题,最终还是被拒稿。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没有人相信(二氧化碳可以发电),但是我想做科研越是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越要去坚持,所以我就一直在坚持研究用二氧化碳去发电,如何用二氧化碳去制冷。”
为国需要显担当
2016年,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能源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率先签署《巴黎协定》,积极联合二十国集团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主动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议程。大国担当的背后,离不开技术团队的鼎力支持。
张信荣曾经遭到质疑的二氧化碳能源转换技术,在此刻成为了具有开创性的前沿学术思想,这是他作为学者的敏锐思考,更是作为党员,以解决国家发展实际问题为己任的直接体现。
“北大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大学),也一直是踩在前沿研究的领域上,对于二氧化碳的利用,在朝向碳中和的目标上二氧化碳如何实现转化、如何实现利用,同时能够提高我们能源系统的效率,这个是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作为北大的科研人员义不容辞,需要在这方面开展一些综合性的、交叉科学的前沿研究。”
既为大国,自觉担当,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党员的行动方向。二十年如一日,张信荣始终坚持将科研投入实用,为社会创造实际价值,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当绿色办奥成为一段辉煌的旅程,张信荣和他的团队更坚定地将目光放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未来,砥砺前行,谱写新的篇章。
人物简介
张信荣,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城市热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能源学会会长。是天然工质热力学循环及其传热传质领域著名的研究科学家,多项天然工质co2发电、制冷和制热热力学循环的创始人。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和申请专利60余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与“年度影响力”榜单,获得elsevier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冬奥突出贡献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