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研快乐生活: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梁勇、焦雷-凯发k8一触即发

| |

快乐科研快乐生活: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梁勇、焦雷

与焦雷和梁勇约见是在北京大学畅春园研究生宿舍。梁、焦二人本科同宿舍,研究生也同宿舍。记者去的时候梁勇到教室收作业去了,于是跟焦雷先聊了一阵。说到酣处,梁勇抱着两大叠作业本回屋。

之前以为,能坐得住实验室的人多半该沉默寡言,然而俩人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笔者原先准备的问题提纲没派上什么用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焦雷说话一个顿都不打,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来自江苏无锡的梁勇说话语速极快,每一个字都是踩着前一个字的后脚跟出来的,日后倘不搞化学了,去说相声倒也不错。二人的话语中,无不流露出缜密严谨的作风、敏捷飞跃的思维和积极快乐的人生观。

化学学院向来有本科生进实验室做科研的传统。焦、梁二人便是在大二时进入了许家喜老师的有机组。一开始,先做些比较基础、简单的工作,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半年后,通过各方面观察,许家喜老师认为焦、梁二人己经具备了独立实验能力,便把手头上积压了很久的一个项目交给他们,并为该项目申请了校长基金——这就是后来夺得第九届全国挑战杯一等奖的《对微波和光诱导的staudinger(施陶丁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施陶丁格反应为一系列以人名命名的反应——编者)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研究》。

项目初上手,困难很多。首先是理论知识的准备,刚学完《有机化学(上)》的焦雷和梁勇对有机化学的认识还很不足,在进实验室之前,他们踌躇不安地向许家喜老师说出了这个担忧。“我和梁勇第一次进实验室的时候,刚学完《有机化学(上)》,知识还很欠缺。”焦雷说就问许老师:“我们进实验室还需要补充什么知识,或者看些什么专著?”许老师说:“完全不必要。进了实验室,想做什么,再学什么。不必要说先看多少书再来做,完全是边做边学。”

就这样,在导师的鼓励下,二人自己学着如何查找文献资料,如何收集整理数据,跌跌撞撞地开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个科研项目。

该项目主要研究紫外光照射下staudinger反应的立体化学历程。科研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03年春季爆发了“非典”,项目真正启动是在03年秋季学期。大三的课业特别繁重,然而两人却硬是挤出时间,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刚接到一个正式的题目,老想使劲地做,老想快点好起来。那时候周五做物化实验,上午八点开始,要到下午三、四点才完,”回忆起那段辛苦,两人都有些激动,“做完马上去实验室,做到晚上十二点、一点都有”;“那时候做一天根本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因为我们的实验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周五做完周六接着做,有时候周日还要去做核磁、仪器表征什么的。”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两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整整大半年的前期工作中,却连冰山一角都看不到。科研工作本来也就是这样,有时一个实验就能找出真理,有时却穷其一生在一个死胡同里打转。“实验最怕的是做不出来。我们要通过反应结果来判断机理,可是反应根本不出产物,这让我们怎么办?于是只好不断调整底物(反应原料),不断合成新的原料,大部分时间就耗在这上面了。”焦雷回想起来仍很无奈。04年“五•一”前,历经周折,两人终于拿到了“产物”。“我们都以为实验已经成功,都准备要发报告了;许老师知道了也非常高兴。那天晚上我半夜在院里做核磁,心里想着等到谱图一出来就可以传文章,大半年的实验终于出结果了——结果谱一出来我心就凉了:不对。这对我们是不小的打击。”

“那时我们已经想要放弃了。毕竟做一个实验总要有个了结,不能换底物换上一百年。许老师让我们再尝试一次,说如果我们做不出来,以后也不再找人做了,这个项目可能根本就是废的。”不认输的焦、雷两人去查阅了beilstein(《“贝尔斯坦”有机化学大全》,德国出版的世界最完整的有机化合物情报资料——编者),证实确有该产物,于是继续查阅文献,终于有所发现。用梁勇的话来说,真叫一个“机缘巧合”:“我们找到的那篇文献并不是讲合成我们需要的那个产物的。但是,它却介绍了如何合成我们反应所需的底物。这个底物克服了之前所用过底物的所有缺点。如果用它试了还不成,那只好放弃。”

凭着严谨务实、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作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两人的项目终于在04年7月取得了突破。产物出来之后,两人吸取之前的教训,对它做了各种表征,终于确定这就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产物。时隔一年,两人在谈到那时的成功,仍然满脸欣喜。历时一年,费尽千辛万苦,无数心思,终于柳暗花明。之后,两人又补做了许多实验,最终完成了那篇《对微波和光诱导的staudinger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研究》,发表在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杂志》,国际著名有机化学期刊,有机化学方面的核心期刊之一——编者)上。这个项目报送全国挑战杯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在漫长的实验过程中,两人受益颇多,独立实验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收获。整个项目,除了选题由许家喜老师完成,别的都要两人自己开拓:查文献找资料自己做,实验“卡壳”也首先是两人商量解决,绝不轻易询问导师。在《对微波和光诱导的staudinger反应的立体化学过程研究》实验中,两人发现了不少关于staudinger反应的新问题,于是以此做为研究方向,开展了自己的下一个项目,这也是他们现在在做的工作。

谈到取得成功的最大要素,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合作!一个人的思维毕竟有局限,两个人彼此之间要相互提点、互相鼓励”;“如果一个人的话那我肯定早就放弃了。”焦雷说。“个人的努力也非常重要。项目中,谁也不能给你多大的帮助,只能靠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梁勇补充道。另外,两人都表示,成功还得力于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家都很平等,没有谁端架子;许老师从来不命令我们做什么,我们有问题可以也可以跟他争辩,他被说服后都会欣然接受”。

梁勇,焦雷向笔者表示,做科研一要有兴趣;二要有合作精神;三更要肯干。科研无非是技术和想法,“天才跟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概率。他们也许三个想法里面就有一个是对的,但我们也十个、二十个想法里面才有一个是对的。所以我们必须多想,多做。另一个就是技术,因为做化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不知不觉中已经谈了一个多小时。采访结束,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两人都是硕博连读,以后也许还会在实验室中待一辈子。但是,“当科学成为了一种职业,味道就有些变了。我们也不想一辈子干得太苦。”能够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这是笔者在两人身上看到最可贵的品质。

“在在生活中生活,也要在工作中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焦、梁二人表示,将以乐观的态度,把科研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职业,快乐地走下去!(朱鹪)

编辑:君扬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