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术人物系列:徐光宪-凯发k8一触即发

| |

北大学术人物系列:徐光宪

徐光宪192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使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他提出的串级萃取理论,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为我国在稀土元素的开发利用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上的创新”。

1949年2月,徐光宪当选为美国phi lamda upsilon荣誉化学会会员。1950年10月,当选为美国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1951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并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几十个春秋。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1年,他被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被聘担任第一、二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科评审组成员。

徐光宪在量子化学和化学键理论、配位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串级萃取理论等领域多达300万字的著述奠定了他在化学界的泰斗地位。他专注于他的实验室和他的稀土研究。有人说:“只有置身于稀土元素周期表和稀土4f轨道模型之间,徐先生才会怡然而坐。”
徐光宪和他的研究群体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了实际工业生产中,首次实现了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他陆续提出了可广泛应用于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流程优化工艺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极值公式、分馏萃取三出口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回流启动模式。他和他的课题组的科研成果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些原则和方法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上走到了世界的最前列,短短十几年从一个稀土“匮乏”大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并占据了国际市场80%的份额,造就了一个关于稀土的“中国传奇”。

徐光宪和他的课题组获得了大量的荣誉。1978年,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奖励和凯发k8一触即发的荣誉证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和金川钴镍分离中的应用”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获冶金部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底,徐光宪院士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这是化学界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2005年10月,徐光宪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

如今已经85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岗位上。他发表文章总结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前瞻化学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他还关注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归纳总结知识与科学的分类与属性。严纯华教授这样说:“科学学的哲学层面。徐先生现在则已经达到了后者的境界。”

编辑:尧华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