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大有着“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两弹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联合研制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性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续引领时代进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当前北大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北大新闻网特开设《初心•使命》专栏,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故事,以激励北大师生弘扬科学报国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时代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个人简介:
郑学勤,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7月出生,海南海口人。1952年,郑学勤同志从北京大学毕业,跟随王震将军到海南工作,至今已工作66年。他热爱热带生物技术研究事业,潜心研究30年,培育出天然橡胶新品种,为国家创利税53亿元;亲赴亚马逊原始森林采集野生橡胶新种质900个;研究陆侨无核荔枝,发现无核荔枝新品种;研究诺尼,发现具有诺尼抗细菌、抗真菌、抗癌等功效;研究抗癌药物;抓好研究队伍建设,培养博士生30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建国50周年庆典劳动模范”“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海南省杰出人才”等称号。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被人们称为“橡胶奇人”的海南橡胶研究专家郑学勤教授,如今已是79岁高龄。他1952年就来到海南参与创建“华南热作两院”(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工作,见证和推动了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从无到有到不断壮大的发展历程。
我国曾是一个“无胶国”,国防、经济建设需要的橡胶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中央政府做出“创建属于自己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当时,数十万大军来到海南垦荒植胶。
然而,西方生物界权威认定:在北半球,巴西三叶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生存,为突破西方生物界权威们划定的“禁区”,一大批专家、科技人员、大学生义无反顾地来到祖国南疆,和广大农垦人一起,开始了一场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奋斗的绿色征程。
郑学勤就是这其中一位。当时,年仅23岁的郑学勤刚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他听从党的召唤,只身来到荒凉的海南儋县(今儋州市),和数百名专家学者一道,参与到垦荒植胶的大行动中。
回想当年的情景,一切都还历历在目——荒凉可怖,人迹罕至……为垦荒种植,他们常常穿梭于密林之中,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手握砍刀披荆斩棘开路;挑着担子进山,爬到树上授粉;支着铁锅煮水给试管消毒;毒蛇、猛兽、疾病也严重威胁着大家的生命安全。
困难没有消磨橡胶科研人员的意志,没有泯灭他们攻克科研难关的激情。郑学勤运用他在北大学习的遗传育种知识,矢志不移地在第一线参与橡胶树遗传改良的研究。
“要实现橡胶在北纬18度生长、高产,必须找到适合华南地区环境的高产品种。”郑学勤说,当时在海南零星种植橡胶实生树年平均亩产干胶只有25公斤,产胶水平极低。
郑学勤在检查辣木(图片来源:南国都市报)
郑学勤一次又一次地深入胶林,从实生树中选择单株产量高、并具有遗传性的母树。一顶帐篷、一块油布、一把雨伞、一袋干粮,伴随着他度过无数个勘察橡胶宜林地和选育良种的艰苦岁月。
可由于橡胶产业所需要的产品是橡胶树次生代谢产物的胶乳,而不是生殖系统的花、果、种子,其高产性状往往不遗传。这意味着郑学勤等橡胶专家们头十年的研究被证明是“假命题”!也就是说,他们从海南当时已有的64万株橡胶实生树中优选出比平均产量高2倍的母树,经芽接繁殖成无性系后试种,平均产胶量只提高了6%,而不是2倍。
“失败并不可怕,人生就是持续地拼搏!”郑学勤等人没有气馁。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个信念:国不可一日无胶,无胶则无国防,无胶则无国威,一定要把橡胶的优良品种找出来。
在第二阶段的遗传改良研究任务中,研究组采用了以优良橡胶无性系为亲本,进行大规模杂交育种的策略,测定无性系亲本的特殊配合率,优选出一批特优良无性系亲本种质,和引进的许多种质一起发送到植胶区的20个试验点进一步鉴定它们的产胶能力,抗风和抗寒能力。
经过24次强台风考验、8次强寒潮侵袭和多年系统割胶鉴定,与此同时,不断优选杂交,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终于选育出7个抗风、抗寒、高产优良品种。实践证明,这些品种年平均亩产干胶由25公斤提高到75至120公斤,产胶遗传能力从6%提高到200%至300%。
工作中的郑学勤(图片来源:南国都市报)
优良品种的发现使得我国橡胶年产量的成倍提高。到2004年,我国已从一个无胶国跃升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每年生产干胶达59万吨,吸引了数百万农民就业。
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橡胶专家集体的智慧和汗水。郑学勤形象地说:“有些农场是我们挑担子种出来的,抗风品种‘73397’是我们爬树爬出来的。”为丰富我国橡胶种质资源库,上世纪90年代,郑学勤还和同事一起,前往巴西亚马逊河上游靠近秘鲁、玻利维亚边境一带,调查采集各类野生橡胶资源,历尽艰辛,“两次险些送命”,带回了6000个野生橡胶种质资源。
如今的海南,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种植着漫山遍野、纵横交错、整齐划一的橡胶林。其中,国有胶园370多万亩,民营胶园250多万亩,当年荒凉之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20多万农垦职工、数十万海南农民围绕着种胶、割胶、加工、销售而忙碌着、兴奋着。
“不论有多苦,困难危险有多大,我国橡胶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众多橡胶研究者来说是最大的欣慰。”郑学勤说,在祖国橡胶事业不断壮大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科研条件和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更有条件搞科研。”因此,虽然已是79岁高龄,他仍然坚持工作,手上攥着三四个重点课题,还进行博士生教学。
郑学勤说:“生命在于拼搏。只要我还有一分热,就让它在祖国的橡胶、热作研究上闪光。”(文/新华社记者 赵叶苹)
本文发表于2009年8月18日,原标题为“橡胶奇人郑学勤:和祖国橡胶事业共成长”。本期封面图片来自《海南日报》,李幸璜 摄 。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